近日,2025年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浙江德清落下帷幕。我校管理学院学生蔡莺苹、谢奇昆,联合航空宇航学院、机电工程学院、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跨专业同学组建参赛队伍,首次代表管理学院征战该项赛事。团队成功跻身“航天火箭发射与返回”及2025年新增的“物流无人机任务飞行”两大竞赛单元,不仅实现了管理学院在国家级航空航天类科创赛事中的“零突破”,更以扎实的实践成果,生动诠释了学院对接低空经济、服务地方发展的人才培养初心。


逐梦航天:从南部赛区到全国赛场的坚守与突破
“航天火箭发射与返回”作为大赛传统核心赛事单元,竞争异常激烈。备赛期间,蔡莺苹、谢奇昆与跨专业队友开启“假期无休、周末连轴转”的高强度攻坚模式。从校赛初筛到南部赛区选拔赛,再到晋级全国总决赛,近一年的备赛周期里,团队始终围绕“火箭稳定发射”与“精准返回”两大核心目标发力:反复优化箭体气动布局,借助多软件联合仿真验证飞行轨迹,细致调试返回舱减速缓冲系统参数,甚至多次在室外复杂天气条件下开展实地试飞。凭借不懈努力,团队成功攻克火箭减重与结构强度平衡、返回姿态控制等多个技术难关。
“从最初对火箭原理一知半解,到能独立参与返回系统调试,这段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‘跨界融合’的强大力量。”蔡莺苹感慨道。作为管理学院学生,她与谢奇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将工业工程、项目管理知识融入备赛全过程:协助团队制定科学的进度规划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、优化研发成本管控方案,为项目高效推进注入“管理智慧”。最终,团队凭借稳定的技术表现,顺利通过南部赛区严苛选拔,站上全国总决赛舞台,完成了管理学院学子在航天类国赛赛道的首次亮相。
攻坚新项:两月突击打造物流无人机“雏形”
与“航天火箭发射与返回”项目的长期筹备不同,2025年大赛新增的“物流无人机任务飞行”单元,给团队带来了更大挑战——团队成员在该领域几乎都是“零基础”,实际备战时间仅两个月。面对全新赛道,管理学院多位备赛同学与跨专业队友迅速明确分工:航空类专业同学专注于无人机机体设计与飞控系统调试,物流工程与工业工程专业同学则聚焦“物流应用场景”,牵头负责物流仓功能设计与任务流程优化。
“我们的核心目标很明确,就是让无人机‘能装、能飞、能精准投’。”谢奇昆介绍,团队仅用45天便完成了飞机机体的选型与改造,自主设计的轻量化物流仓可承载3公斤货物;同时,通过加装红外定位模块,成功实现对指定区域的精准投放测试。尽管最终未能斩获奖项,但团队圆满完成“货物装载——起飞巡航——定点投放”全流程核心功能测试,为管理学院后续深耕“无人机+物流”赛道积累了宝贵的实践数据。
高瞻远瞩:以科创竞赛锚定低空经济人才培养方向
“两位同学的突破,是学院主动对接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、推动‘管理+技术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生动缩影。”管理学院周小勇院长在谈及参赛意义时表示,近年来,学院紧密围绕桂林打造“低空经济示范城市”的地方需求,深刻认识到无人机技术在现代物流、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。为此,学院主动打破学科壁垒,通过支持无人机物流协会日常活动、加强实验室建设、组建跨专业科创小组、邀请行业专家开展指导等举措,鼓励学生将管理知识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,着力培养“懂管理、通技术、能落地”的应用型人才。
此次参赛,不仅让管理学院学子首次登上国家级航空航天科创赛场,更充分验证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。下一步,学院将系统总结本次备赛经验,进一步深化与航空宇航学院、本地物流企业的合作,围绕“无人机物流调度”“低空经济运营管理”等关键方向,搭建更完善的实践平台,为学校科创事业发展、地方低空经济建设输送更多优质人才。
文字:邓仲平|一审:钟鸣波|二审:阳正义|三审:周小勇